2007.06
隨著梅雨季節的到來,ㄧ向如期進行的社區田野拜訪竟也自行放假了,但躲入室內仍可欣賞到好東西,也希望和好朋友們來分享。因此「博覽社區」此欄希望以再追憶一本書、一專輯和一齣劇的幾個段落,整理個人ㄧ點有關社區生活閱讀與社造書寫感動,藉以分享認識社造的他山之石心得。
台灣社造十年後,今日回首檢視來時路,慶幸自己能不斷進出不同社造場域,從田野訪談中分享了一段段無法言盡的生命經驗,也擷取多少社區朋友的在地知識,瓢竊成社造書寫得以延續的養分。然而身在社造場域中的閒談,不只ㄧ次被問到「如何輕易認識社造?」、「日本如何有今天的社造?」、「你對台灣社造的想像是什麼?」……,確實難以輕易言盡。
我總會先推薦日本東京大學西村幸夫教授所作的《故鄉魅力俱樂部》一書,他自日本各地挑選從1960年代相繼啟動社造的17個社區營造點,涵蓋大小不等、型態不同的社區。以平易近人的筆觸,鉅細糜遺的介紹各社造點如何從夢想起飛到以熱情、傻勁一路走來的歷程,絕對是社造報導文學的經典之作。
他以一個社區的外來專業參與者,放開身分讓自己融入社區,尊重居民的意見擷取在地知識成為學術論述的一部分,完全和居民站在同一水平上討論生活問題,展現專業工作者能對社造全面向關照的「能耐」。他也在書中借用地方社區的語言「魅力」,闡述「社區營造」是什麼?
-社區營造,可以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思考我們要留給下一代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並為之付諸行動。今天我們還是要為我們最喜歡的地方、最美好的明天而繼續運動下去。
-每天在這個地方工作、購物和人相會,我們都能吸取自己所感受到的,「在這裡生活」的細微事務和街上所擁有、潛藏的東西,用來推動社區營造。這些東西也許並不亮麗時髦,但我們堅信,它卻是能將我們的地方特色發揮出來的真正社區營造。
分享著《故鄉魅力俱樂部》中,ㄧ個個走過40多年從下而上啟動的社區營造故事,除了有政府如何給於有形的社造資源分配和協助外,更看到地方多元社造軸線的推展。亦可歸納出今日的日本國家機器,它不主導介入地方社造政策,社造常是地方一群對公共議題有共同想法的社群,自主、熱情的的欲透過組織為推動某一事務的完成,在社造推動過程中需要行政支援時才主動提出,地方政府才納社造案為公共事務視之,以人力、法規修正或行政資源協助。
此刻在我們仍面對公部門/社區對社造應處於主導/自主相對立爭議時,可以藉以對照日本社造的他山之石,進一歩深入比較、反思我們在社造路上的進程!且如何一路行來呢!
如果你嫌看書很累,那我們可從螢幕視覺享受公視發行的《城市的遠見》專輯製作。此專輯是透過林盛豐教授親自走進世界13個城市,深入拜訪當地行政部門、專家學著和當地居民,匯整各個城市社區曾遇到的何種發展困境,然後城市整體如何真實的面對自己的困境。再透過ㄧ波波的社區運動,尋求抓住自己社區重振、迎向未來的契機,成就別人眼中的城市遠見。
透過專輯製作欣賞,我們可以見識到遠在歐洲的巴塞隆納脫胎換骨的驚艷、巴黎的百年規劃才打造成今日的世界之都、日耳曼的驕傲柏林跨越了歷史圍牆的那ㄧ大步、德國不斷蛻變前進中的魯爾工業區。同時欣賞亞洲近鄰的中國上海跨出了巨大的腳步、彈丸之地打造出城市花園國家新加坡和日本的文化心靈故鄉京都、神戶大地震後的浴火重生與社造小巨人古川町。也在地記錄台灣從南方崛起的高雄、中部921震區的艱辛重建路到綠色宜蘭經驗的論述。這是一趟值得遨遊體驗的社區之旅,也是一堂深度社造課程!
體驗ㄧ個個城市社區展現自己的遠見,走出各自獨一無二的風格,創造出自己的魅力。然而拉近鏡頭觀察各社區復振歷程,皆應推崇社區公民凝聚共識是支持城市復振的最大力量,也決定了未來的形式風貌與視野高度。而整個《城市的遠見》專輯中,看到了城市的規劃成就今日的面貌外,也品味到城市有機的成長軌跡與社區智慧成長,隱約中似乎也已提出未來社區發展想像有著共同的核心價值,那就是一切從在地知識、關懷出發,落實深化生態保育意識與空間美學教育,主動擁抱普世的人文關懷。
如果嫌看書累、看專輯主題太嚴肅,正巧提筆幾日前窩在家裡忙裡偷閒,隨著小螢幕中2003年的《五島醫生診療所》日劇播放,被ㄧ齣齣平鋪陳述的溫馨故事所吸引,進而欲罷不能的連日把續集2006年的《小孤島 大醫師》也狼吞下去。
想不到自己竟成別人眼中不折不扣的「哈日劇」族了,原來我沉溺於一齣平凡鋪陳的醫療社會學故事情境中。驚喜於從頭至尾沒有ㄧ句「社區營造」的出現和宣揚,卻是一齣啟動於生活鄰里,不帶痕跡的將社區營造概念,完整又細膩的從俗民生活中盡情揮灑的創作劇本。值得推薦這個感人的生活劇本-
ㄧ個離東京好遠好遠,走一趟必須一段段海陸交通的串接,經番番折騰才能到達的海中小島。長年來住著ㄧ群依賴近海漁撈自力更生的島民,獨立對抗頻繁的季節性颱風侵襲,孤島中唯一的醫療機構是簡陋的村診療所,曾被一個個過客心態的派任醫師和延伸陳出不窮的醫療疏失,從自我的孤立到被村民遺棄成孤島中的荒屋。
島上遠離都會的空間隔離造成心理的疏離,加上面對生老病死急難時的無依靠,形成無時無刻生活中的壓力。但長年來能維繫小島傳統生活節奏得以進行,依靠的是一個社區生活中厝邊鄰里間,良好的社會互動與關懷信任,讓生命的韌性不斷滋長,且ㄧ向生活與土地結合的豐富性,讓容納碰撞、挫折的心靈家園得以不斷建構。全劇沒有過多的激情、口白、矯情和肢體語言,但每一個島上的小人物都是自己生命的主體、劇中的主角,我看到一個個如同身旁活碰亂跳的人物相繼出現拼湊的故事-
堅守殘破小診所成天相機記錄不止的憨厚事務員;同樣默默付出公而忘私的地方公務員和小護士父女;因醫療疏失自我放逐離島的「赤腳」外科專業醫師;一個親手完成3000個生命交替且個性風趣的老接生婆;成天口沫橫飛傳八卦卻自詡是意見領袖的漁勞長;失婚後返鄉自力經營食堂拾回自信扮演心靈捕手的女老闆;剛毅木訥態度堅定相依為命的ㄧ對父子背負著漁民形象與未來希望;天真純樸的小學生、性格強烈的老爺爺、串場的……。
以離島居民生活中交錯不斷的平凡互動,卻寫出ㄧ齣齣感人的故事,他們只是在打造一個安身立命的生活園地,在土地上建構一個出外遊子可以回頭靠岸的家。他們靠著生活中的相互扶持守著不變的島,創造小地方成大社區的獨特魅力-
ㄧ個被遺棄的殘破小診所,何以最終竟然成為小島居民沒事天天報到聊天的「大廟埕」和「社區活動中心」,這段「無聲的社造」裡面ㄧ定有許多的故事和感動,這份感動絕對值得你行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