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
這是社造場域中,一齣串連「後山日先照」的故事-
花東向來有著多元族群營造的生活世界,近年來在外界刻版印象中,總認為私性社會性格強、距公民社會遠,然而在這「後山」傳統社會土壤中,幾個以創意、自在、自為方式經營的社造點-台東布農文教、池上萬安、知本卡地不和花蓮豐田牛犁、玉里赤科山等等,點綴在帶狀的花東縱谷中,綻放出著野薑花般的脫俗芬芳。
對照著游前院長、縣長返鄉時,曾說過的一句話「在全國各地加速社造腳步、迎頭趕上之際,今日宜蘭的社區營造已喪失社造初始的絕對領先優勢。」這是對宜蘭設造的一份期許,也值得我們反思自省-
因此2005年8月「社造員培訓案」的縣外社區參訪,有了這趟東岸明珠採擷行,作者也隨筆紀錄這趟「他山之石」參訪點的些許……
豐田牛犁工作群-
從日據時代官方規劃的日本移民聚落,到後來被來自竹、苗和宜蘭的客家與閩南族群所取代,今日的豐田地區有著寷裡、寷坪和寷山三個行政村落、三個發展協會,豐田是共同生活在此地理空間上,有著彼此互動者的的共稱與他稱。
豐田的「牛犁工作群」成立85年,初始是由幾個讀書會的家庭,從要求自我成長的理念契合,到起而行實踐觀照地方事務、照顧左鄰右舍老少,因事緣聚合的在地工作室成員,加入與花蓮鄰近大學生志工不斷的支援下成長。在豐田地區經過不斷的社造案執行磨合下,結合社區行政與協會組織,建構出跨村里地緣社區的成熟運作機制,在共具獨特移民村背景下,協議出居民的共同意識,協力推動社區空間外觀與內在精神的維護與改造。只要你在不同的時間,進入不同的角落,一定可以聽到社區不同的故事、感受獨特的氣息和直覺到人的成長。
有別於第一次的造訪時,以認識社造組織和動員為主,此次再訪是對社區三年內推動的經濟型「多元就業開發案」,成效年年獲全國評比績優的規劃與執行經驗進行「取經」-他們以推動社區深度之旅作為文化產業的核心,聯結社區一向的社造主軸:創造在地就業機會、關懷青少年教育和教養及建構老人安養福利社區。因此多元就業人員分別投入社區景觀點的修繕與維護、豐田資訊庭營造、社區導覽戶外教學和創造社區環境資源產業。他們一直強調此案的推動就是讓加入社造團隊的工作夥伴,透過教育、參與、付出和成長的培訓過程,自許社區有更多為自己的土地散發出濃濃人情味的人,這是任何別的「人」或「地方」無可取代的!
然而走過十年的豐田社造並非無風無雨,在座談會「外」與工作室人員的私下聊天,當問題觸及「社區附近的東大與社區推動社造的互動關係如何?」的談天時,有著底下的連串「抱怨」-
「在縣內有關社造案審查時,除代表不同社造承辦單位的官員外,每一回總是看到特定教授在座,完全自詡為社造專家,動不動就問『你們提出的計畫案理論基礎是什麼!』刁難和否決,天暁的!社區提社造案還真的需要深不可測的理論論述才能過關?」
「最近對一心只想『沾醬油』參與,卻企圖獨攬主持社造案或主導社區整個社造大餅與方向的教授,我們都儘可能的敬而遠之。多年來工作群與地方社區的自主性逐漸增加,對社區言應該是好事一件。但是卻也聽到『他們只是一個小工作室,如何能代表社區接社造案子!』、『既然社區那麼有辦法!那明年被我審查到的社造案子,一毛錢也不給了!』的放話。」
面對知識依附權力擃張的社造衝突,怎麼辦?些許無奈中,最後總是聽到「牛只要肯做,不怕沒田犁」,一語輕輕帶過,畢竟自己的路還是要走下去-
池上萬安社區-
如同你、我身處的生活世界,位於台東池上的萬安社區,一向是以傳統農作產業為主的散村聚落,在預見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WTO衝擊時,曾經有過陷入無奈和惶恐的窘境。也從不輕易對外人道出的社區內部衝突中,透過說服、競稱、協調與討論等折衝,一步步從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造組織和引入專業協助中,衝破派系藩籬、擺脫龐大的行政體系干預,打造從社區主體意識出發的營造主軸-建立稻米原鄉。
因此社區從建構最「艱硬」的「有機池上米」認證制度開始,自創有機米「品牌」、行銷優質「品味」消費,因此必須對抗傳統標籤仿冒與既得利益者「剪不斷、理還亂」的衝突。社區內部也透過自我教育、紀錄和檢測等連串生產管制機制,進行自我改造、提升品質,建構以「質」取代「量」的傳統米價計價方式,除了年年獲得「台灣米王」榮耀外,也讓社區獲得有形實質的更高經濟收益。這種以社造方式操作,建構認證制度、建立品牌,衝撞主流市場與顛覆傳統行政體系,真正落實了全面觀照環境、土地與人,強調永續社造精神。
因此今年再次參訪舊地,除了看到從舊肥料倉庫整建,扮演地方產業資訊中心、農村生活資料庫和社區聚會場所的稻米原鄉館已赫然落成啟用,已成功的作為社區對外聯絡窗口外。當我們聽到為因應社區維護環境意識的抬頭,他們正擬推動一個目前仍無法源依據、不具法律效力的「社區公約」,它必須依賴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和討論,之後形成的共識力量,才能化為維護住社區人文景觀與自然生態為主的一條條明文規範。雖然座談中談及-
「目前還未有一條文通過,仍處在理監事會通過草案階段,希望社區會員大會的討論表決通過後,每一條文也能在村民大會中有2/3以上的支持。」
「條文大抵以鼓勵代替限制為主,且涵蓋層面廣有強調外來資本以社區資源獲利者應回饋社區,有土地變更因先透過信託社區的機制,有……」
「希望今年底前能通過第一條,經驗告訴我們從共識、條文通過直到最後的執行階段才是艱辛考驗的開始。」
雖然推動「社區公約」的制定是一條漫漫長路,但他們在社運路上的確已跨出了堅定的一步又一步!
蘭嶼拾遺-
行前曾憧憬著蘭嶼的旅程,將是此程中唯有的浮生半日閒。
但人算不如天算,從船過綠島中途靠停後,一群人被強迫關進船艙南下「衝浪」駛向蘭嶼時,才知「代誌大條」為上了不該上的船而後悔莫及。忍著兩個半小時的大風大浪的摧殘、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恐懼,在聽聞一句「還有一小時的船程」後,導至「忍吐」意志力潰堤,瞬間封閉的船艙、經歷了一場噁心歷『吐』、慘不忍睹的災難,無一倖免。也許幾年後早已參訪過的社造點中「那些人」忘的一乾二淨,但航向蘭嶼那一趟驚濤駭浪的經歷,將成為「這些人」共同的歷史記憶,成就另一個想像的共同體。
「一息尙存」後,在當地山海文化保育協會安排導覽下,以大型巴士瀏覽全島一週,慶幸有機會從原住達悟族人的主體角度,跨越觀光客的客體「凝視」,重新認識蘭嶼。相較於20年前的初訪,蘭嶼不變的自然景觀依然純樸潔淨,只是依附其中再生的神話和故事,「因人、時制宜」而有所不同。然而外來資本伴隨現代化長驅直入的入侵,縱然偏處台灣外海上一角落的蘭嶼,亦無法倖免於外,一個個部落中,水泥的二樓民居完全取代了過去傳統的半穴房舍,只留下涼亭映像。環繞全境的水泥路面鋪設,讓川息不止的摩托車,在三更半夜之餘仍不斷的逐風呼嘯而過,至於在「顧客至上」思維下,有著全天的卡拉ok喧嚷、處處浪漫風情的咖啡吧台、夜不閉戶的地方小吃和推託「運費貴」理由下的高生活消費等就不足為奇了。這是一場現代與傳統拔河勝負立判的競賽-
「今天的這一切不是我們要不要的問題!而是我們只能接受、適應它,因為我們找不到可以對抗的『它』,『它』不知在哪哩?」
「我們保育協會極力在召喚出外讀書的蘭嶼子弟,返鄉扮演深度之旅的解說導覽訓練,藉以帶動、引導旅客接納達悟族生活、學習蘭嶼文化的社區主體旅遊,一方面也希望能喚醒下一代對自己文化和社區的認同,進而回鄉找到生活的依靠。」
蘭嶼在地覺醒的聲音再度輕揚,獨立對抗著著現代發展論述至上的「巨靈」,一切顯的那麼微弱。正如存在20多年的核廢料儲存場依然不動如山,它代表著欺凌弱勢族群、完全違背社會正義一場荒謬戲永遠下不了片。年年的「反核」遊行大戲,達悟族「勇士」的憤怒,只能在台北街頭孤獨的宣洩、聊表抗議,讓媒體廉價的充「登」版面。事後,當初欺凌蘭嶼的「元兇」而今安在?核能政策改變了多少?非核家園又待何時?而蘭嶼的聲音何以總是被淹沒!不變的是20年前,初次經過核廢料儲存場,那一刻的悸動我仍記得-心情也是好沉重!
還好那一夜,在蘭嶼清靜的星空下、小八代彎沙灘,有著我們一群人、保育志工、綠蠵龜共有的一段清新、私密故事,一場生命教育……。
未竟的旅程-
返回本島的船班,因應軍方臨時宣布的飛彈演習,被迫延誤2小時,也完全打亂了台東東興社區(達魯瑪克)的整個訪問行程。原本欲深入認識的「南島社大與社區的夥伴關係」座談,就在難耐饑腸轆轆,又首次面對野菜生機餐的「煎熬」難耐時,將劉教授賣力主持的簡報狼吞虎嚥的「充飢」去了,真抱歉!下回再來參訪聆聽。之後的車不等人,讓一夥人匆匆結束未竟的旅程,在急駛過花東縱谷的返鄉火車上,各自尋夢、心情回想、隨筆記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