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1.12
三民古名是三城
林尾、柴圍、十六結、七結、番刈田……,在蘭陽開墾年代即已存在的一個個老聚落地名,依序鋪陳在今日三民社區的地圖上。走進貫穿村落中央的宜6號縣道,好像循著歷史的足跡,跨入200年前的時空,有開蘭初期迎自漳州府詔安的五穀王,奉祀在社區中心的天農廟,香火鼎盛依舊。尋著先民結首聚圍建立的村落,依稀可體會胼手胝足、艱辛揮汗的勞苦,也從殘留的游家門坊、番刈田傳說中,聞到早昔為爭墾荒地,族群間對峙爭戰的煙硝味,但午后的一切歸於恬靜。





光復後合併番刈田、七結、十六結三庄為三民村,因有得子、林尾二溪圍繞,得享水利縱橫之便。今日林美山下的村民,因擁有良田美舍,聚集了
1000多戶、3000多人。就像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地。這裡曾滿山遍野皆茶園,位於十六結圳畔建造於日據時代的「茶館」,仍佇立於村落的一角。它曾是蘭陽第一座茶廠,集製茶、集散、產銷多重角色的重任,也見證了政權更迭、產業興衰、文化傳承的點滴。茶園生活孕育了相褒對唱歌謠,不僅藉以解悶、傳達感情,也穿越時空至今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

隨著林美山上高爾夫球場、佛光、淡江大學宜蘭校區相繼進駐,茶園面積急速減少,農作趨多元化,稻米、金棗種植,養豬戶皆有。幾年前成衣廠和家庭代工也曾在社區內蔚為風潮。如今隨著大環境變遷的衝擊,皆逐漸式微,三民何去何從呢!

「圓夢園讀書會結合了我們,共圓一個營造社區的夢想!」,「年輕人理想性較高、較有創意,就這麼撩了去

883月三民國小的讀書會在鄒主任的催生下成立了,立即結合了文龍、水同、焰輝等,和一群年輕媽媽們的加入,在心得交換、高談闊論之餘,總盼能落實理想、深耕社區,深覺「坐地議論,不如起而行」,於是一群自稱「  仔」和「憨仔」的,就一頭栽進去社區營造的行列。

在各方皆不看好的情況下,他們排除阻力,毅然推出「資源回收」計畫,全村設30多個定點,作定時回收。在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壓力下,幹部全力投入,竟在一年內變賣資源回收所得累積達20萬元,此不僅解除三民國小當初成立國樂團經費不足之急,也儲存了推動社區活動的基金。更激起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誠,有了成功的案例,有了自足的財源,社區就活絡起來了。有元極舞教跳、推動成人教育班、家庭成長營。成立社區日曆工作室、作社區資源調查,召集耆老座談、訪談、舉辦社區健康鬥陣行,讓下一代從認識自己社區開始,也成立了綠化推廣小組,結合社會、民間團體、學校,作認養花卉、掃街活動,並於小學的兒耕園中設立花卉銀行,營造社區成為一新桃花源地。

「每一項社區活動,都有文龍伊一陣人,無暝無日投入的身影,真感心」;

「伊一陣人帶頭,社區就閒不下來了,三不五時也有流言流語,但這陣  仔一直堅持下去」;

「有的妻小埋怨說生活都有問題了,生意不顧,顧社區」,廟埕前的一陣老阿公七嘴八舌的談著。

他們談及最深刻、最溫馨的回憶,是在活動中心舉辦「資源回收」成果展,推出「一人一菜」共享活動時,竟有34百人主動參與,且由社區表演團隊串演所有節目,「我們第一次感受到社區就像一家人,三城就像一個溫馨的大家族。」

三民急欲走出林美山下,展現社區純樸、熱情特質和深度人文內涵,在人力負荷極重下,仍毅然加入宜蘭縣2002年社區日曆製作。為傳承相褒歌謠文化,和時間競賽進行歌謠採集、紀錄原音,並透過教唱歌謠,讓阿公、阿媽組隊出外表演相褒對唱、拼場,說不定哪天就有一個具職業表演水準的團隊,四處登台呢! 曾經,他們想圓一個夢想,就是透過簡單的DIY過程,學習成衣製作與相褒歌謠教唱,再將創作歌詞或具地方特色圖樣,印製在成衣上,讓社區居民與訪客,穿出特色和驕傲,如此結合地方成衣產業和珍貴的採茶文化,推動文化產業化,賦予文化產業新生命,開啟三城社區營造的另一主軸。試想三民古名是三城,三城營造成衫城,多有創意啊! 但是圓夢何時呢!!

「最近景氣不好,年輕的出外討賺多,較少出現社區活動中,人手不足,活動熱絡不起來」,老阿公淡淡的說:「三民向來就是很平靜的」。

曾經他們有夢、更有熱情、有傻勁,激起三民的陣陣波濤,誠如西村幸夫所言:「所有社區發展美景,都是從夢想開始」,但每個夢醒時刻,總有幾分惆悵。今日三城依舊,只是沈澱之後,尋夢何處? 尋一個屬於你的、我的、三民的、還是宜蘭的夢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nfeng420 的頭像
    chinfeng420

    刀仔 - 阿峰的世界

    chinfeng4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