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9
四面環山,新、舊寮溪貫穿全境的冬山鄉中山村,為傳統的畚箕地形。因鄰山區,早期為防禦原住民出草設隘勇寮多處,今日仍以殘留新寮、舊寮、中城、石頭城等舊名劃分區域,農戶分佈成散村聚落型。老一輩的仍能娓娓道來,先祖從依賴煉樟腦油、稻作、甘藷、果樹,到今日開闢成遍地茶園,中山茗茶也打響了名號,這一路行來倍極艱辛。
幾年來,海峽兩岸農產品交流日趨頻繁,又處於進入WTO的架構下,整個農業大環境面對挑戰日趨嚴峻,茶鄉中山亦無可避免的陷此風暴中。
「這裡的中山分校創校後學生人數最多達300多人,也曾降到只剩下17人,如今又回升到50多人了…」學校的興衰也反映了社區經濟產業的起落。60多年前茶樹引進中山,隨著兩條流竄的野溪逐步整治固堤後,原有沖積出的溪床很快植滿茶樹,取代柚子、梨成為地方主要經濟產業。
「從過去的河道整治,到鄉示範托兒所設立,美輪美奐的分校改建和最近升級的仁山植物園,政府對地方在硬體方面投入真的很多…」,多位村民皆談及這一段,還戲稱「物超所值」呢!!
如同整個宜蘭茶葉生產史,向來注重單打獨鬥、自產自銷開拓市場的居民,已走過50、80兩個茶葉經營的黃金年代,陷入「盤整」階段,下一個風華期待何時呢? 幾年來已有部分小面積種植者,被迫流入都會區打零工的行列,也有在面對大陸勞力密集的茶葉傾銷打擊下,反向登陸操作,賭一線生機,更多的是寄望予土地,尋求契機者。
試圖走出另一條路尋求突破,這是社區產茶業者的共識。只要您最近曾踏入這片世外桃源地,除了悠悠茶香,純樸民風依舊外,茶園裡多了訪客,也多了一幢幢高貴典雅的別墅,展現了熱情新風貌。新的休閒農業園區正急速成型中,你能感受到各個茶農莊戶用心經營自己的天地,有結合地方小吃、農業特產等經營鄉土餐飲業者,有規劃民宿提供體驗茶園生活者,有設著歇腳喝茶亭,讓人可輕易走入園中採茶、採果經營觀光果園者,也有較具規模業者結合食宿安排,提供套裝旅遊設計,讓遊客體驗全面鄉村生活之旅者,他們急欲走出單純農產產銷,走向綜合性農業型態。
「只有讓中山的名號打出去,外人走進來,帶來的消費才有助於社區經濟產業的復甦,這是最現實的…」社區發展協會李理事長很堅定的說。
「我們確實以極有限的人力資源,不論參加2003年宜蘭縣社區日曆或結合任何外面資源辦活動,就是要對外行銷中山村」。
「文案企畫人才不夠,行銷經驗不足,是我們先要突破的瓶頸…」。
打造每一個訪客的「家」,抓住商機與機會,必須脫俗於目前台灣比比皆是的樣版化休閒農園,能結合周遭豐富的生態資源,推動細緻的生態教育之旅。同時必須面對茶葉生產,以更專業化來提升品質維護品牌,結合社區農戶共同開拓更組織化的產銷網,強化全面的競爭力。行政單位也應能在此扮演社區產業改造的有力推手,避免重蹈昔日被譏為”輔倒”的角色。
滿山谷的原始林,完整的林相,環抱著封閉的中山社區,這裡孕育著無數大地精靈—螢火蟲、貓頭鷹、獼猴群、蛾、蝶….等數不盡的大小朋友,也存續了純樸民風,這是一個”家”咧好所在。
他們用心經營家園,展臂迎接每一個訪客,也展現先民特有的不屈折韌性,再邁開步伐走出去,重新打造茶鄉新魅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