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
「螺聲哪響,歡喜的心情,親像花開滿山坪,偎繩子、分魚仔,大家攏歡喜」。這是2003年宜蘭縣社區日曆中,合興人歡娛的心情。
牽罟是罟寮人過去共同的生活記憶,承載著彼此關懷照顧、同心協力攜手走過的艱辛歲月,還有一大堆老人家的故事,也牽繫著一絲絲的鄉愁。
合興社區臨濱海公路,北起大溪國小,南抵北關,有全長3.9公里的狹長海岸線。單面山、豆腐岩、海岬、沙灘…等地形應有盡有。居民主要分布在忠孝、合興新村兩聚落,再加上橋板湖、過溪小型聚落,及北關零星住戶。西靠山,東面海,在一個個的小小平地上,長年來過著以漁撈為主,農作為輔的生活。
一波波的觀光客,湧進蜜月灣衝浪戲水、北關賞景觀濤;美輪美奐的大溪國小,不時停佇了一批批的遊客;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潮、鐵道上呼嘯駛過的列車,都不曾注意到靠山的那一側,有一鮮為人知的小村落,默默的一群人,他們見證過一段幾被遺忘的歷史,和靜靜寫著一章章重建家園的故事,共同舖陳合興社區鮮活的生命力—
民國44年大時局變動,浙江外海的大陳島成了國民政府最後撤退的據點,大陳居民在每人限「20公斤」的隨身家當下,孓身來台,經歷基隆碼頭的臨時招待所安頓、分發各縣市暫住國小,全由政府供應生活所需階段,直到政府蓋好房子、造好船之後,其中103戶大陳居民與請自原鄉的黑面媽祖神像,一起移居遷入依山傍海、沿山勢呈階梯狀興建的忠孝新村,每一戶就在4、5坪大小的家中,開展自力更生、安身立命的新生活。語言不通,地理位置又偏侷一隅,自成一完全封閉獨立的生活圈。加上對台灣沿海深海屬性不熟,每一個大陳人都可道出初期那一段漂泊流離心境,和倍極艱辛的漁撈生活。
隨著政府特別的就業輔導訓練,漸漸有的走上遠洋漁船、商船生涯,甚至藉機流滯海外重建基業,亦或加入從軍、公務體系和整體大社會接軌。受教育較完整的第二、三代成長後,適逢台灣已走入工業化、都市化,人口大遷移潮流。80年代始,這個大陳聚落就像一旁呼嘯而過的列車只徒留聲響,它也急速衰落,一戶一戶的遷離,平日空蕩的房舍間,只有孤零零幾個老人和稚兒足跡。大陳人再次流離,而忠孝新村只能在例假日時,喚回異鄉遊子的牽絆,那時矮小屋簷下的燈火才再綻放溫煦;和年年的農曆3月23日媽祖聖誕前夕,數千名旅居外地的原居民同時返鄉參與盛會,擠爆小聚落,共享遙遠的認同。
黃昏時刻聚落巡禮一趟,李老爺爺說:「10年前回大陸看兄弟親友,除了要錢,已沒有兄弟情誼了,不再回去了!」;「還是台灣好,尤其蔣經國對我們大陳人最照顧了」,然而寂寥的巷道除了幾戶屋前高掛著鰻魚乾與曬蝦外,只有「恩同再造」的石碑,刻意透露著大陳居民來歷外,此將成為一個被遺忘的世界,那時大陳人另一個鄉關何處呢!
仳鄰座落的合興新村,傍晚放學回家的小孩喧鬧聲多了,從北關海潮公園收攤,趕回操持家務、準備晚餐的婦女與結束大溪、頭城漁港漁獲買賣的一部部貨車駛回村落,漸漸的活絡了整個聚落,伴著金色夕陽照映著新砌粉紅牆面和整潔的印象公園,更添幾分亮麗,劉總幹事說:「下回入夜之後路過濱海公路,別忘了抬頭欣賞我們社區燈火通明的夜景,很漂亮喔!」
30年前散居在罟寮仔附近的農、漁住家,為了「配合」博愛財團的大溪蜜月灣開發案,家產被收購了,拋棄家園集體遷居於忠孝新村旁的現址。開發案喧騰一時之後無疾而終,舊家園回不去,新家園已在新土地上一磚一瓦建構起來。兩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語言無法溝通,不同的歷史經驗、生活習俗,初始少有往來,卻因緣際會擁有共同遷徙記憶,生活在同一土地上,共享生活領域。隨著時間流逝,彼此就像相距有遠有近,卻不曾交錯的雙曲線,各有自己的軌道。之後這裡取名「合興社區」,期許合心共創興旺的未來。
「早期生活艱苦為增加家庭收入,房舍四周豬舍、畜檻、倉寮到處,社區內垃圾亂堆,空地雜草叢生,豈只髒亂所能形容」;「這一條大水溝曾經污泥、穢物淤積半身高,惡臭連連…」,如今走在合興社區分享整潔與清新,觸目可見一畦畦的小菜園,清澈見底的溪水,感受到他們曾經家家戶戶拿起鋤頭、畚箕,戴著斗笠、穿著雨鞋全體動員。「除舊佈新」之後,時刻維護、整理,日以繼夜多少人的參與付出隱約可見。86年度榮登全國十大模範社區,87年再獲全省綠美化績優社區,是肯定一個化腐朽為神奇的驕傲。政府從富麗漁村到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推動過程中,合興社區以輔合自然工法的硬體建設,和永續經營理念提出的規劃案,皆能獲得全力的奧援。他們自豪的說:「我們斤斤計較每一分錢的使用,絕對是值得政府投資的社區。」
社區上頭高聳的山泉水集水塔,設計接通遍佈全社區的飲用水管路、生活廢水道、消防水路…,充沛的天然泉水多年來扮演了民生、消防、灌溉、衛生等多功能角色,也突顯了那份改造的用心。因為每條排水溝時時不乏潺潺水聲與湍急水流,「這裡少蚊蟲相信嗎?曬魚乾沒蒼蠅、有養豬戶沒臭味」,「因為山泉水較甘甜,自來水公司每月皆可在此淨賺我們的磅底錢」。
大溪國小整建時,地方堅持必須配合原有的自然景觀、地貌下,以幾棵百年榕樹作為規劃核心,讓下一代學子擁有自然溫馨的學習環境,也容納社區內上、下幾代人共同的年少記憶。而位於公路、鐵道之間,高齡210年的老榕樹,因有社區的關懷與尊重,幾經溝通協調,只好讓電氣化列車在此低頭穿過拱型防護網,維護助大榕樹的自然生長與尊嚴,成了社區的入口地標。這些再再顯示合興在營造路上與自然結合更密切,自我期許更高,就像昔日的北關-蘭城鎖鑰扼山腰,守護蘭陽的門戶,合興社區一直以肩負打造宜蘭入口形象自許。
德國哲人赫德曾說:「鄉愁是最高貴的痛苦」,飄盪的心靈,惟有透過認同生活的土地,化他鄉為故鄉才得安頓。罟寮仔人共同走過離開故園,重建家園的艱辛,社造路上一步一步行來,以無盡的包容溝通協調,化解語言、族群差異、意見對立、認知差距。下一個夢他們要在這列車穿梭不止的鐵道旁,打造一個安安靜靜的家園,讓出外的遊子都可回巢的合興社區,共寫下一章社造故事。
那一天,在合興我曾驚喜看到一對藍鵲飛過,他們卻說:「早有一大群台灣藍鵲在此築巢為家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