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
ㄧ群平均年過半百的社區婆婆媽媽,從初始三不五時跳跳土風舞,到有勇氣組成敲敲打打的國樂團,進而加入宜蘭社區大學長安分班自主社團竹笛研習社ㄧ員,成就終身學習的快樂社大人。
如今長安社區竹笛社團不時在地方四處奔波,到處粉墨登場「公演」,自娛娛人樂在其中,這是ㄧ個幸福社區一群社區媽媽,一段快樂學習的故事。
站在蘇澳砲台山上,粗覽長安社區其面積有5.7平方公里,其工業用地就佔有2.5平方公里,人口876人的住宅區就緊鄰蘇澳鎮台泥廠,白米溪貫穿其間區隔開廠區。學區內的國小取日語「水泥」意思的「士敏」,「士敏」國小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敘述從過去到現在,社區與在地水泥產業相伴共生的緊密互動關係。社區內因應台泥廠的設立之後,部分職工就近進住,加上周遭公務單位群聚集結,長安已走過近一甲子歲月的老社區。今日走入其中,昔日煙塵瀰漫的汙染已大獲改善,光明路上依然有著穿梭不斷的大貨車經過頻繁的進出廠區,分佈四處也有不少停用公部門事業機構用地與殘留未改建的職工宿舍,整體上而言這是一個新舊房舍並陳,社會關係流動大的住宅區。社區的社會交集與生活互動,就圍繞著此刻仍在大興土木的士敏國小和結合里、社區辦公室並擁有完善休閒設備的社區活動中心。
長年來,社區資源得天獨厚的享有台泥地方回饋分配金,也有中油等公部門的敦親睦鄰費用贊助,加上社區居民積極推動的資源回收等收入,讓社區居民在參與社區活動、社團組織和硬體設備使用上,皆享有令人稱羨的社區福利,諸如社區每年舉辦外縣市行的春季旅遊、中秋節社區居民同樂的月光晚會,此外社區也專屬有設備完善的壘、籃、網球場地等。
社區工作推動除了有較多與穩定的經費支援外,訪談中居民推崇不止的是已連任四屆里長的張榴柱和接下社區理事長的高素如兩位伉儷,多年來的熱心奉獻、知人善用和合作無間,ㄧ直是社區大小事務得以持續推動,社區福利得以均分享的靈魂核心。
對於社區內有著長壽俱樂部、守望相助隊、媽媽教室、太極氣功健身會社團和壘球等幾個球隊,長年來皆能維持獨立運作延續活動如常,扮演聯繫社區居民關係居功厥偉。談到幾個社區組織皆何以能蓬勃發展延續至今?曾獲榮薦92年全國特優里長表揚的張里長,在談話中幾次謙虛提到一份感謝相挺之意-
「社區內有不少警界、郵政、教育等單位退休居民,皆有心奉獻、熱心參與社區大小事,各分別負責幾個社團展現強勁活動力,咱個人又沒有一定比人強,當然對他們完全信任託付,對社團事務全力支援」,也道盡社區內部彼此相互信任,建立出一個良善的社會互動關係。
「國樂社從籌組時四處找人,到出門演奏時的樂器、器材大又雜,若沒有里長他們ㄧ路支持,到協助支援載送人員、搬運器具,這群大部分是家庭主婦的婆婆媽媽根本出不了家門,更別說出外演奏了。」,也是在地人且剛接下縣美術協會理事長職務,ㄧ路陪伴長安媽媽教室成長的陳俐莉老師,每次總是眉飛色舞稱許這一段艱辛又快樂的共同學習過程。
86年招呼成立的媽媽教室,從初始上編織、烹飪、軟陶、插花、日語研習課,之後改玩國畫班上個2年,又覺得跳土風舞、唱卡拉ok比較有趣又好學就ㄧ路唱跳下去,後來又想到籌組可參加舞臺上表演的國樂團,本以為敲敲打打也就罷了,ㄧ陣子後又覺得直笛演奏聲太小了,於是在宜蘭社大全力支持下,推薦林景陽老師就近在社區分班成立竹笛社團。這ㄧ群社區媽媽就一起上學去當起「社大人」,從此社區各角落就開始有此起彼落的竹笛聲,她們就這樣差一點學遍18般武藝了!
至於這一群婆婆媽媽,在學習過程的背後都各自走過不同的挫折路,有因年紀較大且眼力差玩不了針線類,有因家庭照料和社團上課兩頭燒顧不了,有因親友變故或居家遷移中斷參與,有因跌倒骨折或長久腰酸背痛難以參與行動,更多的是至今連最基礎以1.2.3..表示的簡譜都看不懂,更何況被形容為豆芽菜的五線譜了……。但一路走來支持他們的是-社團成員間的相互慰藉打氣、突破學習的自我成就感、社會不吝給予的表演舞台、輸人不輸陣的激勵……。
從第一次終於登上舞台表演後,ㄧ群人吹奏練習的竹笛聲變的更為嘹亮,她們的私密回憶盡是訴不完的趣聞-
「第一次拿到竹笛時,連嘴從哪裡吹的都搞不清楚,大家比的是誰有吹出聲音來?就高興的不得了。現在還有不少人看不懂簡譜或豆芽菜,仍用自己獨門注音方法記旋律,卻能一起公開演奏的出來,我們還真不簡單呢!」
「之前欣賞過林景陽老師演奏,覺得他功力那麼高卻願意每週辛苦進出社區,教我們程度這麼差的一群,問他『會不會教的很頭痛?』,他說『不會啊!反而很有趣』,這ㄧ句話,害我們更不敢偷懶!」
「每年咱社區媽媽都有一起出外旅遊機會,陳老師都冠上『知性之旅』的大帽子,特別安排『牽』我們去藝文活動單位看書展、美展或演奏會等說是增廣見聞,原來都是設計我們去看別人的高水準演出,刺激我門再成長…。」
「第一次上台表演前嚇死了!大家緊張的連ㄧ句話都講不出來,也不知道演奏是怎麼吹過去的,更不知道演奏的能不能聽!只記得演奏完時,大家忘形的聚在一起又吼又叫的,好像比出國比賽得金牌更高興的樣子。」
「今年的蘇澳鎮農民曆封面就是我們國樂團的合照呢!……大家是高興的不得了!但是以後演出的壓力會越來越大,不更加緊練習不行了!」
……………
這是ㄧ個台前台後皆幸福的社區,有著一群相互關懷的鄰里街坊,彼此分工相挺社區事,有一位「有教無類」的老師投入,有開放學習的社區大學…,才能讓一群社區的婆婆媽媽得以快樂的學習,吹奏出自己的樂聲。
下一個黃昏時刻,如果您走入長安社區,在不同的角落聽聞著各自揚起的竹笛練習聲,肯定下一場演出就在不久將來等著她們,因為一句話「只有準備好了,我們社區媽媽們才敢登場。」,她們可不認輸哦!絕對值得您來個掌聲鼓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