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帶著一本書旅行是一種時尚,那循著社造書寫穿越時空的踏查是一趟豐盈采風行。隨身帶著西村幸夫的「故鄉魅力俱樂部」ㄧ書,在北海道之行短暫駐停的小樽和函館街頭漫步,因多了幾回社造書寫的閱讀,憑添幾分深度情境的共鳴,願能分享幾個擷取自書中的社造故事。
車子ㄧ停小樽後,整個半天的市街漫遊雨不停,於是撐把傘沿著被填過舊運河旁的新步道散步,手中相機隨興掠取雨中最浪漫的即景-伴隨河道留有歲月剝落斑痕的長排石造倉庫群背影,它已成為小樽的社造形象地標。跨過運河來到生機盎然的新街道,完全展現著倉庫群歷史空間再生、活用的新面貌,它敘述了社區居民的覺醒,透過公共參與的力量集結,共同主導了從一個煤炭輸出小港,蛻變為觀光商業都市的故事主軸。
小樽的社造故事緣起於現代航運發展後,舊運河運輸功能逐漸沒落、河道兩邊堵塞淤塞惡臭不斷,加上新市鎮交通發展需要,填河道藉以拓寬道路的工程勢在必行。1973年24位市民呼籲「保護故鄉的歷史與美」組成了「小樽運河保存協會」籌備會,誠摯推動以小樽運河保存和積極參與重建自己的家園為訴求,積極的吸收會員並發動萬人連署的風潮,只能讓填埋運河稍微延後、道路規劃作部分修正,運河依然被填埋一半、路也拓寬了。
但社區參與絕非只是ㄧ場零和的競賽,市民的覺醒和社區組織運作的折衝力量,在運河填埋之後,讓市政府一貫採取的強硬姿態,也隨之改變了。之後市區的殘存歷史空間活用和街道整建接納了公民參與,開啟了社區從關懷運河到社區營造的路。
之後、10年、甚至30年後的今天,有關透過公共參與檢討小樽運河填埋、在地社區營造和檢視過去都市設計座談會等活動舉辦不曾中斷。居民意識覺醒後,為推動社區營造組成的「小樽再生Forum」團體不斷壯大,促使由官方、學者和民間共同組成,參與街道再生改建決策的「小樽活化委員會」等因應而生。社造團體凝聚公民參與意見,提出公共政策的陳情、建議書外,常年舉辦的演講會、系列座談會、街屋散步和1978年起由年輕人主辦的小樽港都慶典等活動不斷。也出版在地建築探訪、社區踏查DM和社造參與說貼等(由市政府所發行的各種手冊,皆無民間運河保存運動的記載)的自我書寫手冊,同時ㄧ步步推動今日施行的「發楊小樽市歷史暨自然之社區營造景觀條例」得以法制化完成。
從單純的保存運河運動,到居民重新認識自己生長的城市,進而以社區營造參與城市再生,成就今日小樽的城市魅力展現-值得生活在這裡,每年也吸引六百萬觀光客的到來。
在閱讀中難能可貴的看到社造進程中的反思培力,正如每年為期兩天在歷史建築物中舉辦的小樽港都慶典,初始揭開序幕是為了將歷史空間使用,由僅「供人參觀」的博物館式保存方法,藉由小樽年輕人的參與意識,透過空間慶典規劃去舉辦「充滿活生生的生活感觀光」,藉以實踐歷史性建築物再生、再利用的新保存方法。而連辦17屆後,它的落幕停辦是意識到年年短暫的慶典活動,吸引的只是突然湧入的「浮萍式」人潮,已讓活動淪為「到此一遊的紀念品式觀光」了。
函館-
行程是搭著JR北斗星特急車進到函館駟,直到次日搭機返台前的一天停留-我在函館*天氣晴,因此所見所及更能以色彩亮麗豐富,來形容這個北海道的第三大城市。
從函館山俯瞰街市,它有如南方澳是座落在狹長的岬灣連著一片平坦沙洲上的港都地理景觀。當大伙兒一邊欣賞著「號稱」與香港、拿玻里並稱為世界三大夜景的函管夜景時,也一邊談論、爭議著台北市、花蓮市、高雄…,哪裡的夜景才是最美的。是嗎?大學讀書階段難得回家,一趟彎彎曲曲的北宜公路繞行,來到九彎十八拐後,呈現在眼前一景是-蘭陽平原溫馨的萬家燈火和趨前迎接返鄉遊子的龜山島。那時、那情、那境永遠是自己心裡認定最美的景,因為蘭陽平原有家、有生活回憶、有遊子的牽掛寄託、有他日期待…。
對長年來用心為自己的城市著色的函館人,函館當然是最美的!而且越夜越美麗-
從15世紀初始起,函館便扮演北海道對外交通的門戶,從開港起便有著不同時代的西洋文化由此傳入,多元風情的港埠定調了函館一向的色彩。30年來,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他們以地區的色彩營造出發,以保留住「港都詩情的原風景」,眼前的函館記錄著一段仍在進行中的社造故事-
函館的特殊背景造就歷史建築物不少,1980年代起「歷史建築再利用」的社造觀念,啟動了不少廢棄屋舍「洗心革面」再生風潮。從年輕藝術家結合承租舊函館郵局,將兩層樓的廢紅磚建築自行修復,全新轉化為藝術家創作工藝精品販賣基地,他們在取意專業者聯合聚集的「聯合廣場」,在此進行自己想要的創作、賣自己想賣的東西,逐步演變為今日函館的象徵「明治館」。
而自始至終參與城市文化活動運作,貫穿其間的社區組織是「函館歷史風土保存協會」。它是地方於1978年為反對「舊北海道廳函館支廳」被遷建到札幌,發動居民連署而成立,之後發行《歷風》雜誌,每年舉辦選出包括原風景、建築物保存、建築物再生和傑出團體的「歷風文化獎」,參與文化活動、決策,也深化大眾對社區的認知和情感。10年後,有初為活絡地方年年冬季舉辦慶典成立的「元町俱樂部」,這個支持節慶、享受地方樂趣的阿米巴變形蟲式組織,進而成立全國第一個社區廣播電台,推動地方觀察論壇,扮演社區「觀察大學」的功能。並進行西洋館的色彩研究,藉以回顧建築物的歷史,以此新觀點找出城市的營造特色。
1993年結合上述色彩研究競賽獎金和個人、法人的捐贈,成立了日本第一個以公益信託方式,設立支援補助民間社區營造運動組織的「函館色彩社區營造公益信託基金」正式成立。他們意識社造不能永遠單靠歷史街屋等過去遺產,畢竟社區是動態且日日在向前進的,基金會提供經費給意圖使函館更美麗、更豐富的市民和團體經費補助共同彩繪故鄉,他們自行比喻為「以『過去』為本錢,將利息投資在『未來』上的制度」。
1.曾經循著書中的介紹,來到函館第一屆得獎的原風景-「從七財橋看金森倉庫群」。夕陽餘暉中真的很美!而一個老外帶著幾本書,早已獨坐橋欄上佔據一下午了,不便打擾。彼此的交會-會心一笑!
2.「地方的魅力,事實上是由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魅力而產生出來的」。我很喜歡書前代前言中這一句話,道出唯有透過愛這個地方的眼睛,才能夠真正看見自己的地方。你是否也有這雙眼呢!
3.個人手中《故鄉魅力俱樂部》中譯本,作者:西村幸夫譯者:王惠君 遠流出版社1997初版一刷 值得再度推薦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