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梅姬颱風之後,正巧回應師大物理系友會通訊邀稿,以整理「跨界漫遊在境外之域」一文分享…。 

10月的梅姬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效應,磅薄的驟雨帶來重創之時,外地的大學好友們,ㄧ通通「宜蘭,還好吧!」的來電問候,在此一併說聲「謝謝」、「家裡很好,宜蘭也可以挺過去的!」。

 

 

感恩不盡的心,就這樣不幸被賈爺楸住不放,「指令」要回文給系友通訊,告訴大家我仍安好、也未退隱!藉此文回報消失多年,自我漫遊於「境外」的日子!也分享一段「跨界」生活的片斷心境!

一眨眼,離開師大物理系30年將屆,回顧整個教學工作,都在宜蘭的南澳中學(4 年)和羅東高中(23年)渡過,慶幸能在家鄉,ㄧ路享受著「教學相長」的樂趣,也在送走一批批鄰里子弟成長的喜悅分享中,忘記了歲月的流逝。2年前,終究還是選擇了離開了中等學校的物理教師生涯,重新在「窗外」尋找教室、尋找生活…。

   不只ㄧ次回應「生命的第二春,如何規劃!」問題,我總以「我沒有退休,我還在第一春呢!」,只是選擇了另ㄧ種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因為身處混沌世界中,個性使然ㄧ向堅持社會抵抗和自我價值認同,導致ㄧ路走來,人煙稀少、孤寂難免,但換得今日慶幸能當時、空的主宰者。其一是返鄉教書以來,長年關注在地環境、教育和社會改革等公共議題,關懷之餘也以行動參與了一場場的社會運動。此刻得以延續在理念認同的仰山文教基金會、慈林教育基金會、社區大學等幾個非營利組織當志工,也許無大志,但一直享受著參與的喜悅和心靈成長。還是得感謝宜蘭在地的先賢們,多年來ㄧ步ㄧ腳印,打造宜蘭這一個開放、自由,可以參與的公共領域,尋得優美的境外之地任我遨遊,這是一條孤寂但不悔的價值抉擇…,我沒有退休只是工作換場域。

    另外是一場「不期而遇」的邂逅,源於初始曾在山地原住民學校教書,閒暇悠遊於街頭和連串的社造報導書寫之後,「下個學習,我可以選擇不ㄧ樣!」的思考,毅然於不惑之年,選擇了「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進修,以「社區營造的衝突」為研究議題,再度當學生竟是ㄧ頭栽進社會科學領域,雖然辛苦但滿載而歸。

一般人認知裡的自然與社會科學世界,無論在方法與態度上,都認為完全處於衝突與斷裂的相對面向。人們對自然科學的認知就是系統、精準、明確、分析,講究客觀主義建構知識,追求一切數量化、精準化,對事實現象化約,完全去除個人內在經驗或感受。而身體的經驗與感受確是人文社會科學最需要的,走一條自己論述方法、建構價值體系,兩者看似愈行愈遠,但自己總能在某些名詞、觀念上,看到自然與社會科學在此「不期而遇」的驚喜,獨自享受天天驚喜的喜悅,也在思維世界找到一些似曾相識概念。

 讓我想到了,科學頑童「別鬧了,費曼先生」,他一輩子皆致力於「不確定性」的詮釋,也沉醉於享受「發現的樂趣」。總結學習不輟的一生說「我生來一無所知,只有以有限的時間四處不斷學習,來改變這個事實」。我ㄧ直相信費曼的世界是最寬廣的,也是自己一種生活態度的信仰,不經意的生活探討和跨界試探,常常是一堂堂事前未曾預約的學習驚喜。

 目前「三不五時」仍在大學兼任有關「社區發展」課程,也協助在地有關「社區營造」案推動或自己不知量力的走進社區,延續尋找動人的故事,一頭栽進社造報導的書寫。因為那裡面有真情關懷、風土人情和生命刻痕,而且總喚起自己過去跟這片土地一起成長、一起奮鬥和一起生活的情感紀錄。走入社區,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的人、事、物,安靜的看別人生活、靜靜的聽別人說話,總讓自己不止一次在被眾人遺忘的角落:沉醉、感動、激動、嘆息,進而屢屢回首似曾熟悉又陌生的記憶、感情、故事。在參與社造的觀察,體認到台灣是蘊含了豐富、多元的一塊寶地,也看到台灣進入現代化社會後,所遭逢的變革和境遇縮影。

    近代物理學的「不確定性」認知,讓我面對「無常」時,較能處之泰然,實證邏輯訓練,讓我看透世界虛假,後現代社會的「現代性」認知,讓我面對一個後殖民性格的社會,知道雖身陷漩渦,但應跳出其中。

   「人生而擁有開啟天堂之門的鑰匙,也可以開啟地獄之門」,癥結在於「怎樣善用鑰匙」,此話提醒人們無論在自然或社會科學的知識領域,可以不斷挑戰權威、打破典範,享受知識的提昇與觀念更新的喜悅。但導致人類能否因科學而至科技應用是否為良善,知識的實踐與解放是否帶來更有正義意涵的社會,是繫於科學家心中那一把尺,以及社會點滴建構的普世價值。

   最後借用「…我選擇較少人跡的一條,使得一切多麼的不同」,自解漫遊境外的怡然自得。但還是不能免俗的衷心說聲「謝謝」,謝謝一路相挺和關心的親師好友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nfeng4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