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宜蘭縣社區營造的軌跡

   -ㄧ場社會運動的檢視與價值論述

 

          峰 2008.4.26發表    

                

 

 

 

 

 

 

前言:

    1994年文建會推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企圖透過社區營造帶動全國性的社區生活世界重建與全面性的社會改造新社會運動風潮。在中央行政部門極力貫徹與龐大資源投入的推波助瀾下,宜蘭縣的在地實踐以積極態度參與,在這股社造浪潮中鋪陳出一段屬於宜蘭自己的社造軌跡,初始也曾獲得外界加之「社造宜蘭」的稱許。

    如今早已邁入了第二個社造十年的長路之際,全球化與現代性的入侵已將大環境社會完全淹沒於此氛圍中,加上近年來整個宜蘭政經結構、社會環境空間劇變,社造場域無法自外於這股波瀾的衝擊。不斷聽到的「宜蘭經驗褪色了嗎!」、「今日宜蘭已失去社造初始絕對領先的優勢」和「宜蘭社造何去何從?」等,ㄧ句句的質疑與憂慮道出了現狀,也期許著宜蘭社造的未來。此刻唯有我們能透過對社造在地實踐的檢視與不斷的反思,從學習和參與中持續成長,才是維續下ㄧ階段社區運動成長與進步的源源推力。

    展望宜蘭共同的未來,必須透過實踐經驗的回顧與檢視,深入探討過去外界稱許的「社造宜蘭經驗」是什麼?面對社造明日能承續的「宜蘭價值」何在?

    因此本文進行是整理學術界有關探討宜蘭縣社運、社造等研討論文和筆者有關社造衝突研究論文與著作,作為進行文獻回顧的主要素材。再結合過去曾進出不同的社運場域和近年來進行社造報導的田野訪談經驗歸納作為論述議題和現象詮釋所本。全文將社區營造置於宜蘭社會運動的歷史脈絡中,以社會學批判檢視縣內公部門、非政府組織和地方村里社區,過去在營造宜蘭「社區」與社會改造的社區運動中扮演的角色與特性。透過解析宜蘭縣社會運動歷史進程,擷取特殊意涵的歷史能量,進行與社區營造的對話。

    筆者堅信唯有透過對共同走過的社造路回顧,進行深層的反思、檢視和批判,進而提出議題能與社造在地實踐工作者和社區生活者,在開放的公共領域中經由實踐經驗與理論的對話,才是經驗知識的獲得,也要能回饋到社造工作者與社會大眾才更有意義。這提醒此論文書寫過程應時時關照使用常民生活語言,也能提出議題扮演拋磚引玉機能,畢竟宜蘭共同的未來,需要在公共場域中整理歷史,經由曾共同的參與與實踐行動中尋找,願於此啟步我們再向前行。

 

.社區營造的回顧

 

1.社造政策與在地執行

    社區營造提出是為回應台灣在現代化進程中,呈現城鄉差距大、環境急速破壞、漸疏離的社會關係、社群認同分歧和社會公平正義流失等問題。欲圖透過人的改造,從下而上的社區復振進行公民社會建構,啟動新故鄉、新社會、新國家的社會改造運動(陳其南,1996)。回溯台灣社區營造政策啟動之前與初始,民間力量之所以不斷投入社區復振行列,部分是基於解除戒嚴體制之後民間社會活力獲得解放,有愈來愈多地方人物和團體以社區議題為焦點,基於不同面向的關心自發性的投入耕耘自已的社區。

    而此時中央以推動文化建設工作為主的文建會,其文化預算亦以級數成長,資源的挹注是之後大部分社區初始啟動社造的誘因。究其原因是社造觀念在公部門與民間皆仍未成熟呈現,形成部分社區擠破頭只為爭取硬體建設,完全依賴政府補助款的多寡,來展現社區社造成果借以自謵。表面上百花齊放社造成果,背後往往是經費多多益善的競逐,形成浪費政府的公共投資,造成地方社區被動依賴心理,社區民眾參與不足的菁英操作等弊病叢生。

    1995年之後,政府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提出,延續先前文建會對於社區文化、社區意識和生命共同體等觀念建構,加以整合轉化為一項可以在政策和行政上實際可行的方案,成為傾行政力量積極推動的公共政策。它清晰指出社區與文化重建結合的重要性,並以生命共同體的論述,應落實於地方社區政策執行的定位,其目的在喚起「社區共同體」意識,經由社區自主能力去自治經營,迎接「地方的時代」來臨。它除了強調生活世界的重建外,亦期許能扮演ㄧ場社會運動意函的社區公民運動。

    之後的行政院各部門亦積極推出重視「民眾參與」和富有「社區總體營造」精神的政策及相關計劃,其涉及層面漸廣,釋放出的政治資源之多是前所未見。目前一個由政府各行政單位所建構的社造體系,是由行政部門負責資源下放、審查與監督的機制。再由地方社區的村里單位、社區發展協會、文史工作室或基金會等,依不同領域和性質的社造計劃案,向不同的行政單位申請,一個由在地執行的社區總體營造機制至此完全確定。

   

2.社區運動

    雖然社區營造的政策面有著指涉多元的理念逐漸提出,落實於社區生活世界的社造實踐呈現也愈趨多彩。但從上而下的社造政策推動與從下而上的社區營造運動,從實踐的意涵檢視其進程有著本質上衝突,加上根深的傳統私性社會結構思維,難以突破絕對政治正確的社造政策和社造系統的資源誘導,政策一向左右\引導了社區運動。依田野觀察社造ㄧ路行來,除卻部分社造工作者個人和事緣聚合社區有前進的認知外,大部分村里型社區的社造推動,皆缺乏自下而上啟動的社會運動進行,所需要提升的社會批判與運動性格,畢竟從個體思維能提升至集體意識行動,這是一條漫漫長路。

    向家弘(2004)將此社造現象歸納為「政府影響下的社造發展」,並具體分析提出它可能出現的影響:一是方向正確但開展有限,社造被困鎖在追求社區的個別成就,難以帶動整體性的社會意義。二是開始時理念方向清晰,但礙於操作面現實或地方民主決定路線模糊分歧而轉向。三是社造系統與執行社區自始至終,皆各假社造之名遂行目的理性之實,以上下交相利的一路扭曲到底。如此開展下去的社區運動,也將落入流動於資源動員和民間社會只是社造政策執行者框架中,離建構公民社會漸行漸遠。

    因此他特別推崇2004年宜蘭民間組織推動的「宜蘭縣非都市土地建蔽率、容積率獎勵自治條例」得以覆議成功,是一種難得回到社會抵抗的社造宜蘭經驗。它落實了從小社區到大社區的公共參與和積極關懷的學習實踐,也從公共場域的參與中進行對資本主義、國家機器、代議系統和發展至上論述的反思批判。這是期盼中的一場公民社會建構雛形,也是邁向新社會運動的進程推動。而下一個社造十年,是重回社區生活世界的重建,還是轉向社會抵抗的社運路上,這是每個社造工作者和社區必須面對和深思的議題。

 

.宜蘭縣社造軌跡的檢視

    學者曾旭正(2004)在宜蘭縣社造十年研討會上,以接觸宜蘭社造甚多的經歷,曾歸納走過初始的十年,社造場域中的宜蘭經驗是-社區營造普遍被認定的「人、文、地、產、景」五個主體,都有在地特色、創意和專業深度案例呈現。地方政府多部門投入社造,且非營利組織扮演和社區間有機互動、溝通管道。宜蘭營造的「社區感」,小是鄰里、大致全縣,多種尺度皆兼顧。民間社造學習網絡和社區互助系統足見成形,宜蘭成一互動綿密的社會網絡。之外他隱約指出了宜蘭的社造成果應該是植根在過去社會民主化過程,這塊土地上一場場社會運動激發出的民間社會力,長期灌溉的土壤上。

    以下是筆者結合在地參與觀察經驗,將多年來參與宜蘭縣社造場域的社群單位,略分為村里社區居民、非政府組織(NGOs)和地方政府,分別以他們的參與形式、角色扮演和互動特質,進行分析回顧約略再現一條社造軌跡。(附件ㄧ 宜蘭縣社造、社運大事簡紀以資參考)

 

1.地方村里社區

     從中央政府推動以文化重建為主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起,宜蘭縣便承中央政府政策法規所規範,在縣境內依地緣考量和以村里大小的行政空間為準,一般是以一村里劃為一社區(亦有少數二或三個村里組成一社區)單位。1992年起地方政府以政經驅力,積極在全縣境內動員社區推動成立社區發展協會,取代過去為因應社區發展工作存在的社區發展理事會,截至2007年底全縣總計有228個社區發展協會的成立。觀察各社區組織組成仍可輕易發現,初始成立的發展協會與昔日的理事會,其組成成員重疊仍多,既新社區組織的成立,短時間內無法馬上改變原有社區內的社會結構與政治生態,這是許多村里社區結構性的社造衝突不斷激化的主因所在。

    依粗略估計,目前在宜蘭縣境內以社區發展協會為主體,仍積極推動社造事務或在社區地理單位內以工作室、文教基金會等申辦社造案仍持續推動執行的社區約有50個。他們大部分皆曾在宜蘭縣文化處(局)主辦的20022007年宜蘭縣社區日曆中出現,亦或曾派員參加縣民政局的社造員培訓等。若分析歸納這些社區參與社造推動時間長短有別,長則10多年、短則12年,其地緣分布廣及全縣、其社區成員涵蓋各族群。社造推動中的各村里社區,因有著不同地理人文、社會結構、政治生態和社區組織等。這些社區在社造進程中有著不同的啟動動機、操作模式、社區願景、走著不同的圓夢路徑,拼湊出宜蘭社造地圖中的繽紛色彩。至今仍無法將各個別村里社區,完全置於社會運動中同一進程位置,亦無法從參與的量直接丈量出社造的質。但可以感受的出彼此間綿密的資訊互通、經驗交流和活動相挺,共同參與的互動經驗成長了許多社造工作者、帶動許多社區跨出一大步,也凝聚ㄧ分宜蘭社區共同意識。

    相對照於一般其他縣市的社區營造,大都停留在個別的點與社區進行單打獨鬥的營造,在此宜蘭縣已呈現了村里型社區社造點的全面擴散與社區結盟的雛型呈現。從過去宜蘭縣社區日曆、宜蘭縣社造家族案、區域整合型社造和社區教育深耕案等幾個全縣性的社造案共同參與推動,加上2004年底地方社區主動成立的社造永續協會、之前的社造同學會串聯和社區平安節輪辦等,在在表示一個具體的社造聯盟或網絡已成形。此外,在宜蘭所營造的「社區感」,除了小至村里的建構外,一個宜蘭縣全縣層次的建構認同亦在逐步成形中,因社造機制多種尺度的兼顧,宜蘭縣已成為清楚的社區(曾旭正,200414)。

 

2.地方政府

    宜蘭縣政府在社區總體營造的全面開展推動過程中,初始以能觀照及全縣的各鄉鎮市的社造種籽社區培育,進而透過共同社造案推動,引燃從點到面的擴散效應,並視宜蘭全縣為一個大社區為原則(陳賡堯,1998304),無形中一直在主導深化「宜蘭社區」建構。從19954月以「玉田弄獅」為題宜蘭縣舉辦全國文藝季跨出第一步,接著19962月在縣政府引導與催化下,全縣12鄉鎮市的14個社區,透過歡樂宜蘭年的集結開始社造之路。19973月承辦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推出縣內十個種籽社區與全國15個社區結盟,也開展了經驗交流管道。之後,縣境內的文化性社造案實質推動如「二結王公廟千人移廟」、「宜蘭縣社區日曆製作」等,開始有文教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的加入參與規劃、協辦或承辦。縣政府也隨著改變,漸漸退出主導的角色,在社造機制中地方政府扮演社造政策推動主辦,委付非政府組織承辦,再由地方社區在地執行,成為縣內一種常見到的社造推動模式,在此非營利組織得以積極扮演社造平台,提供專業與組織媒介的角色。

    綜合一般外界對宜蘭縣政府,在宜蘭縣整個社區總體營造推動過程扮演的角色評價,大都肯定過去幾任地方行政首長對「社造」的了解與認同,視宜蘭縣為一個大社區,建構大尺度的宜蘭認同,貫徹於全縣性的社區改造運動意志強,是成功的要件之一。但亦有宜蘭社造是「大地方政府,小地方社會」關係下經營出的觀點(林照真,2002),認為強勢縣府主導整合了民間社會力,成功主辦幾個國際性活動得以延續凝聚宜蘭意識。甚至在黃國禎的《解構宜蘭經驗-邁向想像的地方認同19902000》一書,以文化研究角度嚴厲批判宜蘭經驗的施政典範,只是新文化霸權的逐步形成,代表的是族群主義、民粹主義與地域社會運動的全面收編的看法,這是過去縣內有關社造推動角色扮演和權力互動中一個值得論證的議題。

    無論對地方政府的角色扮演褒貶如何,皆顯現出宜蘭縣社造推動中其重要性的一面。筆者認為過去縣府長年標榜追求環保、觀光或文化立縣等目標,此必然依賴於地方社區的社造工作實踐能落實才得以全面展現。因此地方公部門會將長遠的社區營造成果,視為地方行政績效和地方文化產業的經營。因此較能以柔軟身段,透過非政府組織進行與民間的有機互動,維持溝通管道暢通才能貼近地方,並激發地方社區營造主題的充滿創意與深度。

 

3. 非政府組織(NGOs

    在宜蘭縣的社造推動幾年之後,有活動範圍遍佈在各村里境內的文史工作室、基金會、展示紀念館、生態園區等林立,彼此間以成立「蘭陽博物館家族」開啟民間串聯,頗具創意的扮演積極社造教育模式,形構一個民間學習網絡和社區互助系統。亦有向來扮演縣營造中心的仰山文教基金會、提供社區學習平台的宜蘭社區大學和長期在地參與社區重建規劃的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等,以扮演公共服務功能和秉持草根性的民主參與認同,積極承辦全縣性的社區總體營造案而頗獲注目,並以在地支持角色和地方社區有最直接的互動。正如2005年初亦有一群自我認同貼著宜蘭標籤,強調推動「宜蘭文學」的《九彎十八拐》雙月刊出版,以另一形式落實深耕土地的宜蘭認同情感,上述等皆以不同模式操作大尺度營造「社區」。

    幾個NGOs長年來在與社區不斷的互動過程中,都能一直堅持的公共性和自主性,透過夥伴關係運作共同開展出開放的公共場域,使得地方社區在社造場域中,因NGOs 媒介其間不致被國家或地方政府功能系統完全宰制。諸如串連社區共同參與的「宜蘭縣社區日曆」、「社造家族」等社造案推動中,也能看到在操作機制、方法、內容和態度等,隨社區需要而一直調整。NGOs 具靈活彈性的組構與吸納、結合異業專業志工組構的社會力平台,是過去社會運動中堅的社會「餘裕」力量,也扮演了今日地方社區的在地社造支持團隊的角色。

    地方社造工作者常提起NGOs 的一路「相挺」,是社造路上最大的精神力量。而從早期的民主運動、社會運動、環保運動至今日的社區運動,一路走來民間組織、NGOs 間相互串聯和相互支持,開拓境內民間社區得以能不斷參與的公共場域,絕對是延續宜蘭社會力得以不斷成長的一股主力。

   

   綜合整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社造體系,它包含了公部門(中央、地方政府與鄉鎮公所)、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和專業團隊)和地方社區(村里型社區和事緣社區)所組成。從田野資料收集彙整發現,社造政策推動初始階段,公部門是以資源分配對社區形完全的宰制關係。但隨著公部門政策修正和推動社造機制的逐步調整,民間社會自主的社會力逐漸展現,今日在宜蘭的社造場域中,一個由地方政府、非營利組織和村里社區共同組構出新的權力關係。此三個權力主體的互動關係,隨著社區不曾中斷的社造案推動,還有地域性的非營利組織主動的扮演社造媒介角色,經過幾年來的調適與磨合,一個社造場域中互動不斷的新權力架構關係已成型,可以下圖表示:

            

公部門  

   

社運自主     政策主導    公私合夥

 

村里社區                 第三部門 (公共性、自主性)

               夥伴支援團隊                 

 

         圖:社造場域的權力互動架構

 

     雖然一個社造場域中的互動機制,隨著不斷社造實踐而漸趨成熟,但整個社造系統和社造機制不斷變化,現實社區組成愈趨多元化,還有社造推動永遠處於動態進程的特質,它的價值與志向也將在未來不斷的在地實踐檢視中前行。

   

.社造的宜蘭價值論述

 

    從營造「社區」、「社區意識」到社區營造邁向公民社會,這是社區總體營造在地實踐打造願景的歷程,也是社會運動能量累積與運動開展的軌跡。若回顧宜蘭的社會運動,經歷過80年代風起雲湧的翻攪,走入90年代之後,膨湃、外顯的社運浪潮逐漸消退,回復到今日風平浪靜,沉澱出以內斂學習型社造為主的社運場域。

 

1.「宜蘭意識」的認同

    多年來,無論學術界、媒體和社會外界,常加之於宜蘭驕傲的稱許,從「民主聖地」、「宜蘭經驗」、「心靈故鄉」到「社造宜蘭」等不一而足,無形中主、客體的的認同與承認相互牽引揚升,曾讓「宜蘭人」到「我是宜蘭人」的認同意識逐漸高漲。此符應族群關係研究中,社群的認同是由一組現成的天性和價值建構組成,「現成的天性」-宜蘭的地理環境封閉在生活、語言、社會網絡等皆自成一格的「界限」清楚,讓出生、生活、和地理的天生認同「宜蘭人」容易辨識。問題是一個外顯異於「他者」的宜蘭意識,「我是宜蘭人」的心理認同何以急速緣起?除了客體承認的鏡面效應襯托,主體的「建構價值」呢!試問ㄧ般「宜蘭人」何以走路有風,風起何時?而承載其中獨特的「宜蘭價值」又是什麼?

   田野訪談曾不止一次的被問到「何以會有『社造宜蘭經驗』?」、「你對台灣的社造想像是什麼?」時,正如自己曾思忖良久的「宜蘭意識」形構的背後,是否有一個清晰可辨的「宜蘭價值」可尋。因此常是自己田野訪談進行會主動提出的話題,有時更直接問及「宜蘭,讓你驕傲的認同是什麼?」。不同個體回答不一,但認同的答話不外是-「宜蘭走出自己的路,守住了青山綠水」、「宜蘭縣政勇於突破許多禁忌,政治改革走在台灣的前面」、「多次縣民的光榮感、生活滿意度和縣長民調都是第一名」、「童玩節、綠博等辦的樣樣有創意、深度,超人氣的」、「宜蘭人支持的政治人物,大都有擔當、有骨氣」、「只要肯投入,它是可以實現夢想的地方」、「這裡人情味.濃很像個大家庭」...。綜合認同宜蘭驕傲的回答,是曾共同參與了抉擇,得以在生活世界分享「異於外界」的好山好水、創意深度、廉能第一、揮灑空間等成果與稱許-

   上述從一個個近距的社區訪談、社區故事書寫中,往往能不經意分享在地知識和生命經驗。也從不經意的問題提出、答問中,迫使自己重新去整理一些似曾記憶、似近似遠的歷史映像,嘗試組構回應問題。

 

2.主體認同與社會抵抗

    一般討論社運的影響力量,皆肯定其來自於民間社會力的歷史能量。Touraine定義「歷史能量」-一個社會能自己改變自己的支配文化模式和價值觀念。且認為歷史結構,對於社會運動內涵的重要性,包括社區的問題與社區反抗等要由歷史的過程去了解。

    個人認為今日社造「宜蘭經驗」,其背後是延續著長年以來在宜蘭公共空間中,有不同型態的宜蘭在地認同力量,在不同的時空中以建構宜蘭社區意識凝聚,積極推動全面向社會改造的一場場社會運動的積累。如此讓民間社會力所堆砌出的能量得以不斷的傳遞,近年來社造的啟動讓這股沉寂的社會力量再度展現,然而「宜蘭經驗」一路延續下來,雖沒有一定的模式與操作方法,但其核心的「宜蘭價值」是什麼?也許可以從回顧宜蘭的社會運動史脈絡裡略尋一二。以下是筆者曾整理一段蘭陽歲月中有跡可循的脈絡(黃錦峰,2006)-

    有關宜蘭的歷史研究皆認為開蘭初期是先民走在官府之先,以草根力量開拓出一個自管、自治的移民社會雛型,這一段艱辛的結首自力拓墾過程,是先民為尋得一塊安身立命的土地耕作得以維繫生存、延續生命的土壤。日據時代,除了有縣籍蔣渭水醫師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從文化抵抗出發推動重建全台性文化運動,成立第一個具現代性質的「台灣民眾黨」別具意義外,在50年的殖民政權統治下,不斷進行的政治抗爭,宜蘭民間社會在殖民政治反抗中不曾缺席過。

    國民政府接管之後,不論是初期爆發遍及全台的228事件或之後連串白色恐怖進行和高壓威權統治等,皆有地方社會呈現零星不斷的對威權體制抗爭而受難犧牲者,宜蘭的常民社會始終都有民間力量聚集的社會抵抗默默進行。在此漫長歲月中我們上一代,表面上過著看似既不順從、也不抵抗的逆來順受生活。但是從田野世界分享到被壓抑的生命經驗,感受一個個生命個體的堅韌性格在此逐漸歷練養成,民主運動中不曾缺席只有犧牲,這裡面滲有包容、靜默和無怨悔的等待。

    殖民或威權體制下的政經權力、資源分配集權化,沒有對等開放可參與的公共場域只有強制的宰割,看似卑屈的生活是在無奈之下接受被定位。宜蘭流離在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的「邊緣」地帶,加之宜蘭人的標籤就是「宜蘭俗」、「宜蘭盼子」等,自我認同常常被回應的是「哪裡啊?宜蘭」、「宜蘭生雞蛋沒,放雞屎有」的扭曲定位。但上一代卻用不折的韌性和時間對抗,企求尋找反轉出下一個方向的機會等待,雖然有許多被耗盡的生命,但地方抵抗力量卻不斷滋長。經過70年代一波波的民主浪潮,衝擊威權體制挫折不斷的民主運動中,抵抗性認同逐漸集結壯大,預約著地方社會一個充滿希望,宜蘭能夠引領台灣的80年代機會到來。

    直至80年代初期,極度變動不安的政治社會環境裡,在依然是中央威權政治體制下,沉藏良久的民間社會力終於引爆,宜蘭人有機會凝聚選票選擇「黨外」執政,開創了宜蘭「非國民黨時代」的先例,走向沒有黨國奧援的縣政開始。宜蘭縣政在地方權力轉移後,提出以地方主體自主發展為主軸的想像藍圖,實踐以結合環保訴求、在地文化元素和地方型產業發展的「環保、觀光立縣」。此逐漸獲得民間社會的支持與認同,進而成功的推動之後一連串抵抗中央定於一尊的威權統治和唯一工業化的經濟開發模式,建構一個維持廉能效率的地方執政團隊,進行嚴控工程品管、規劃長遠縣政的百年大計,開展耳目一新的綠色執政模式,啟動了被外界稱許以地方主體發展、清廉和效率的宜蘭經驗建構。

    1985年底高達七成選票支持下的宜蘭縣政,顯示地方社會的殷殷期盼與縣政主軸認同,而吸納期待社會改革的強大民意與民間連綿不斷的社會運動能量,成就了政治上放手一博的後盾。於是從打破政治禁忌的取消看電影不必先唱國歌、流於型式的國定假日紀念活動,並率先實施彈性休假到裁撤「人二室」、銷毀公務員忠誠檔案資料等,建構一個思想解錮、威權拆解,可以自主參與、社會力滋長的公共社會,可以實踐理想與願景的心靈故鄉。

    此時一波波全縣性的反六輕、蘇澳火電等關懷環境議題的社會運動,帶動出以本土論述建構出自己發展願景的社區主體力量,透過社會參與強力抵抗中央集權分贓決策的宰制模式。宜蘭社區的民間社會力,在開放的社會參與空間提供、民主論述的學習中滋長凝聚,加上縣府對地方污染源進行大刀闊斧的取締和後來的宜蘭縣環保大憲章提出。在在展現從在地出發的公民社會參與和行政決策,才能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堅持,此凝聚了無數的宜蘭認同與提升地方社區主體意識抬頭,延續這股以小搏大、衝垮威權體制與大資本結合的霸權,帶動在地認同意識與社會抵抗力量的增長。之後,標榜加入「文化立縣」的縣政,從深耕素樸的本土文化出發,以有限資源集結社區參與機制和人氣,以零缺點完成「鄉下人辦喜事的區運」,繼而開辦的「國際童玩藝術節」、「國際名校划船賽」等創舉吸引人潮,確定了之後在宜蘭公共空間中,主導縣政串連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多面向發展的核心價值。宜蘭從過去一向是台灣政治的邊緣、經濟落後的印象中,反轉為引領台灣政治民主風潮的中心和生活永續經營的大縣。

 

3.社造宜蘭價值

    當宜蘭學逐漸成為社會研究的顯學時,不論各領域研究討論面向如何不一,但皆肯定這一段宜蘭走過的軌跡,決定了宜蘭認同與宜蘭發展反轉的關鍵,客體的肯定與自我認同支持,提升了宜蘭在台灣的定位與價值(沈嘉玲,2002)。學界對8090年代的宜蘭經驗和抽象的宜蘭價值論述不少,角度或有不同、評價也有不一,但必提到這裡是新興地方施政典範、開創了另類發展選擇和高度的社區認同。尤其幾次的地方政府施政滿意度、民意支持度和縣民光榮感等民調(中國時報,2001;遠見,1996:蓋洛普,1993),宜蘭縣皆獨占鰲頭可證一般。

    陳其南在台灣社區總體營造回顧中,作有關社會運動探討回溯,特別提到在「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念尚未被提出來之前,其實「社區」的議題早已在宜蘭成為一批知識份子所關心或投入的對象,並以不同的運動型態與訴求主題,推動「社區營造」去建構宜蘭認同主調,這是探討行政體系外,宜蘭社區改造進程中不能漠視的社區組織與社區相挺的潛沉力量。

    他認為這股初始的抗爭型社區(如解嚴前的噶瑪蘭雜誌、1987的宜蘭環保聯盟或1990年的宜蘭縣反六輕組織等)形成,是為抵抗國家不當規劃或資本的入侵行動而集結。之後,隨著整體政治和文化環境變遷,以新文化意識型態召喚群體認同的自治性社區(如1990年的仰山文教基金會、1991年慈林文教基金會、1995年的大二結文教促進會相繼成立等),在宜蘭如雨後春筍般的崛起。此時文建會主導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推出,強調地方認同與本土文化抬頭的社區文化建設,以落實於在地緣區域中的村里型社區實踐。之前,因事緣聚合成立的前述社區組織,被歸類為政府與民間之外的第三部門,以非政府組織型態分別在不同的範疇內,透過與地緣關係的結合,積極在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推動上與地方社區在地實踐間,得以扮演了社造媒介與開展公共領域的角色。

    這股隨宜蘭社會改造運動一路相伴成長的社區組織,從解嚴前後的以非正式、非常態和反體制等形式參與區域、甚至全國性的社會改革,及至今日進入體制內,發展為有明確宗旨的事緣社區組織,凝聚民間社會力在不同的場域扮演社會力平台。個人認為它聚集的社會「餘裕」力量,能否堅持ㄧ向的自主和公共性,陪伴社區共同參與宜蘭的今日和未來,將決定宜蘭社區能否走過困境,邁向成熟公民社會的關鍵力量。

    90年代中期,本質上強調從下而上啟動社區復振的社區總體營造出現,自然接軌上這股民間蓬勃的社會力,力量的總體表現是延續在宜蘭社區空間中,這股在地認同與社會抵抗意識共同串聯的結果。它呈現的現象因延續公部門風格領導、自主非政府組織的公共性和社區的積極參與,打造了兼具多元、創意和深度的社造宜蘭

    因此今日強調從下而上,以追求自主、參與和集體改善生活的社造,正是台灣社會社區主體發展的新階段,它承續了過去也串連了未來。正如社造場域中的宜蘭經驗是在還未有社造之前,宜蘭就已存在不同類型的社會運動操作模式和方法,以異於今日村里社區為範疇,推動宜蘭大尺度認同的社區主體重建工作,在不同的階段共同承續著社會抵抗的核心價值。

   

.宜蘭社造的衝擊與展望

    近幾年以來,宜蘭社區空間的社會變遷,呈現了巨大的變革-

    隨著地方政府的政權輪替,立法院漸裸露出ㄧ黨獨大的異化,中央政權也將於近日改弦易轍。地方首長的決策、領導風格和社造認知,勢必直接衝擊整個地方社造系統,中央社造政策的更迭與推力強度,也必影響社造操作方式、核心意涵、資源分配和社造場域已磨合出的權力互動關係。地方社區怎能不思如何因應?

    雪隧通車交通縮短的時空關係,宜蘭社區在開門之後,新移民的大量湧入,傳統的在地社區面對多元文化的進入,如何抉擇自處進而營造新社區?社區文化的在地抓力,面對進出不斷的短暫過客帶來的商機與「凝視」,如何維續耕耘文化的本心?

    現代性社會中,現代人的認同意識質變,可以「現代游牧民族」為比喻,認同只願在一瞬間利益交集的社會議題、個人目的理性需要之間遊走。在短暫的時空中出現的游動社區認同,難以長久、在地支援或參與,地緣聚合的村里社區營造或從利他感動出發的價值議題。長久來在地陪伴的非營利組織和村里社區組織,如何賡續經營?。

    一個個巨大變遷衝擊著宜蘭,也衝擊社造場域中的村里社區和非政府組織,沒有要不要面對的選擇只有選擇要如何面對?或從積極參與中累積社運能量,自己開啟下一個開放的社造場域(黃錦峰,2008)。尋找宜蘭的共同未來社造研討會拋出的幾個議題希望能有社造工作者的參與對話和討論而讓未來社造的開展更寬廣

    「宜蘭經驗」是否褪色?這裡有主觀的認知。「宜蘭價值」是\應否存在\延續?它絕對可以在公共場域中論述。但個人認為宜蘭過去綿綿不斷的民主運動推動,已逐步將一個公共領域開展,能有開放的公共空間可以參與論述與行動。而後風起雲湧的環保運動中,以宜蘭社區主體訴求成功建構出一個新社會發展願景的本土論述,這是長年來宜蘭人共同參與打造出值得驕傲的公共空間。相信未來的宜蘭社造推動,若能延續過去社會運動歷程累積的經驗與能量,回到社區主體與社會抵抗的社造路朝新社會運動邁進,社造「宜蘭經驗」將更有意義,「宜蘭價值」論述也將更清晰可辨貼近核心。

    2008年初的台灣社造聯盟宣言,強調未來的社造十年,應從「社區營造」走向「社會改造」,最後回應到社區總體營造是ㄧ場公民運動的初衷。這是期許「社區」參與的過程,應能從在地社造自主的社區主體,提升社區公民公共事務關懷參與的社會主體,進而成就社會改造的歷史主體,若能由此前行台灣社造將鋪陳自己的軌跡,建構自己獨特的經驗與價值。

    下一個社造十年走向何方?走向社會抵抗的社造?還是回到生活世界的關照?它依然要回到每一個社區自己的選擇,願走出自己的社造路,一條社造的永續路。

 

 

 

 

 

 

 

 

 

 

 

 

參考文獻

向家弘

        2004,《宜蘭縣社造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頁22-27

林照真

2002,<台灣社區運動風潮探索系列(四)-引爆第五權>中國

      時報2002.11.24

    沈嘉玲

        2002,《宜蘭的「落後」與發展:地方自主觀點的反思》世新大

             學社會發展所碩士論文

    宜蘭縣文化中心

    1999,《蘭陽草根故事》頁6

徐世榮

1999,<新社會運動、非營利組織、與社區意識的興起>《中國行政》第66期,頁1-20

陳其南

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研討會論文

集》頁4-7

陳其南

1996,<新故鄉、新社會、新國家>《宜蘭文獻》第22期。

陳賡堯

    1998,《文化、宜蘭、游錫堃 》台北:遠流,頁304-337

張茂桂

1994,<民間社會、資源動員與新社會運動>《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四期,頁33-66

曾旭正

        2004,《宜蘭縣社造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頁13-18

    顧忠華

1992,<「現代性」的社會學分析-從韋柏到哈柏瑪斯>《韋伯

學說新探》台北:唐山,頁85-104

    顧忠華

        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台灣社會學研究》

              第四期。http//www.ios.sinica.edu.tw/

    黃錦峰

        2005社區總體營造的衝突解析》東華大學族群所碩士論文

       

        2006,《走入社造,走出衝突!?》台北:內政部

       

        2006,<認同與抵抗-一個永遠的宜蘭人>《仰山空間》第46

       

        2008,<咱的社造、宜蘭、明天?>《仰山空間》第51

 

附錄ㄧ

         宜蘭縣社造、社運大事紀

1982                                       陳定南就任宜蘭縣長

1983    縣府啟動汙染取締的青天與碧泉計畫

1986    噶瑪蘭雜誌創刊(-1990.9

1987    反六輕抗爭開始(-1991           政府宣佈解嚴戒嚴時代結束

        反蘇澳火電廠(-1993 

        宜蘭環保聯盟成立  縣府委託擬定宜蘭縣綜合發展計畫

1988    「環保大憲章」提出

1990   仰山文教基金會成立                   游錫堃就任宜蘭縣長

1991   停辦43年頭城搶孤再登場   慈林文教基金會成立

       紀念開蘭195噶瑪蘭人返鄉尋根

1992   蘭陽戲劇團成立  主辦台灣區運會  宜蘭縣環境政策綱領建立

1993   宜蘭文獻雜誌復刊     宜蘭縣史館開館

1994   歡樂宜蘭年首度舉辦    吉祥巷工作室

       全國文藝季「歸來吧!龜山」

1995   全國文藝季「玉田弄獅」    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成立

1996  「宜蘭紀念日」200周年                 第一次總統民選完成

       大二結文教促進會成立

       宜蘭國際童玩節首辦

1997   舉辦全國社造博覽會  ㄧ鄉一特色活動推出  無尾港文教促進會成立

       舉辦「社造與國土重建」研討會   完成宜蘭縣總體規劃報告書

       二結千人移廟舉辦

1998   白米社區木屐展示館  棲蘭檜木國家公園催生聯盟成立

                                             劉守成就任宜蘭縣長

1999   2000年阿蘭城社區影像日曆出版 

2000   宜蘭社區大學開課成立                  第一次中央政權輪替

2001   2002年「宜蘭縣社區日曆」出版

2002

2003  宜蘭社區同學會籌備會     委辦仰山成立「宜蘭縣社區營造中心」

      委託社大辦理縣社造員培訓輔導計畫  宜蘭社區防疫行動聯盟

2004  「宜蘭縣容積率獎勵自治條例」覆議案通過  宜蘭縣社造十年研討會

2005   社造永續協會成立  社區平安節舉辦

2006                                          呂國華就任宜蘭縣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nfeng420 的頭像
    chinfeng420

    刀仔 - 阿峰的世界

    chinfeng4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