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停下腳步,看見了金岳

隱藏於此文中的泰雅諾萊就是林慶台先生 也就是電影塞德克巴萊中的男主角飾演中年莫那魯道 他是泰雅族金岳部落牧師.傑出的木雕師... 此文書寫時基於對當事人意見尊重 完全刪去有關牧師.素人演員和電影塞德克巴萊關係的談話內容 因為解禁了特此公告還請見諒 

   

 

「最美的金岳瀑布、野溪的溫泉、少女莎韻的故事、迷霧中的Ryohen、舊部落的山蘇、都很苦的生活啦、泰雅祖先的紋面、…。」

   是南澳鄉泰雅族金岳社區,ㄧ群參與耆老座談的在地長老,夾雜著幾個暑期工讀大學生和中青代的社區工作者,老中青三代,七嘴八舌回應臨時提問「最能代表社區的SLOGAN是什麼!」的發言。ㄧ連串不假思索、有趣、多樣雖沒有交集的談話,卻道出這是自然、人文資源,多元、豐富的原鄉部落。社造陪伴參與機緣,我停下腳步,不僅看見了金岳,也不經意的分享ㄧ路的感動。

 

2011年宜蘭縣社區日曆既將發行,南澳山腳下的金岳部落,七月的文稿,有著ㄧ小段自己的「泰雅少女莎韻」故事-

「…1937年蘆溝橋事變,任教於Ryohen(流興)的田北正記老師收到徵召,隔年青年服務隊11人,一同搬運行囊隨行至南澳,不料正值颱風過境,抵達南澳南溪時(今武塔村)遇溪水暴漲,其中17歲少女Sayung(莎韻)竟失足墜溪,至今仍下落不明。台灣總督長谷川清感念於此,即贈送一口鑄有「愛國少女莎韻之鐘」字樣的鐘給Ryohen,原為單純意外落水事件,事後卻演變為台灣、日本、中國眾所皆知的悲壯愛國故事。然而,「莎韻之鐘」亦隨著遷村不知去向。…」

   

    這只是一段在地故事回溯的小歷史敘述,卻是「ㄧ向沉默的金岳」,從部落踏實的「溯源尋路」啟步,透過一步步尋根找路,開啟微弱主體發聲的第一步。

    ㄧ年來,幾次走進部落的聊天,不斷聽到感慨「…年輕這一代,如果不知道以前有遷村的事,當然不知道什麼時候遷?為什麼遷?遷徙改變了什麼?…」、「大家都知道南澳有莎韻的故事,台九線旁的武塔休息站旁有莎韻公園,村後有莎韻橋,…但沒幾人知道,少女莎韻就是我們老金岳的人!」、「1915、1958兩次先後從老部落Buta(舊武塔)、Ryohen(流興),遷移到泰雅稱呼Ropwe(鹿皮)的金岳社區現址,隨著時間傳統文化流失殆盡,ㄧ直崩解中的社區難以看到未來!」。

    進入20世紀後,台灣高山上的原住民部落,都難逃被迫納入現代行政體系和遷村管理政策,離開山林原鄉祖靈居地。「離鄉的社群」落入社會組織、文化信仰和生活傳承的步步流失,傳統只停留在耆老的個別記憶,走上難以維繫傳承的不歸路。在移居地曠時重建起的新社區家園,又得對抗台灣社會因工業、物質化的浪潮席捲,原鄉部落不論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面向的弱勢,皆難以脫身捲入現代性侵襲的漩渦,現實困境是文化傳承的斷裂和新社會關係的疏離化,加深當下生活的徬徨和面對未來何去何從的不安。金岳部落亦不例外!

   

    寄望在現代社造體系中,藉社區組織啟動原鄉部落的復振,金岳社區啟步了,也將會是漫漫長路。如我或你,縱然初始只是金岳社區的匆匆過客、旅人,只要能短暫停下腳步,瀏覽近年來ㄧ次次尋根活動留下的影像紀錄,ㄧ張張相片述說著穿越時空的族群故事、生活記憶,不感動也難。更何況還有幾個笑容永遠陽光、青春亮麗又親切的社區工作者,可以導覽解說社區一路走來,累積了豐富的社區資源調查和社造提案成果。

    2005年起,已有四個年度社區先後辦了歷時五天四夜,搭配不同成員參與、任務規劃,「找路」回雲端舊部落的尋根之旅,如今已成為部落年度最重要的文化活動。從披荊斬棘找路、踏上舊址遺蹟和祭祀祖靈,也帶回舊部落空間地圖和生活故事,一批批參與的族人,有了共同的「族群記憶」,重新體驗祖先和耆老們昔日山林生活智慧,了解歷史文化及生活記憶,深化對文化的体認及族群認同。它對金岳部落已經不是祭祖或只是尋找感動,而是透過尋根儀式參與連結,慢慢轉化成新社區(金岳)與舊部落(流興)連結的文化臍帶,以及重新建構歷史文化及傳統生活的重要根據

     對返鄉並參與回舊部落的活動,年輕的芃伶分享ㄧ段映像和感動。「我會回部落工作,除了自己的理想外,背後是有一個很深層的情感,就是我的爺爺奶奶,爺爺在日治時代是很優秀的人,曾參加過南洋戰爭回來就當了警察,奶奶是一個非常愛織布的泰雅婦女,但又很能接受新的資訊跟嘗試新事物。只可惜他們在世時,沒有好好的跟他們聊以前的文化,從自己的尋根參與和城鄉所論文回鄉的田野訪談過程中,就好像一直在找尋他們的影子與記憶,回到舊部落就好像看到他們一樣,所以我非常喜歡回舊部落。」

   

    去年起,社區以泰雅文化重建提案,獲原民會的「重點部落計畫」支持,可支應全職的在地社區工作者能延續參與社造,因而得以吸引部落專業、年輕的人才回流。核心的工作團隊務實的進行耆老訪談和資源調查整理,透過參與機制漸凝聚部落意識和深化自我認同,連串開辦以延續母語教學、傳統手工技藝等文化傳承課程,藉以建構以部落為榮、以復振家園為傲參與。部落也推動「彩繪上妝」,ㄧ道彩繪的長牆,訴說著源自大霸尖山遷徙故事和雲端故鄉生活記憶,鮮豔有故事的彩牆,成了進入部落大叉口有幾件別具歷史、傳統圖騰建物之外,打造了另ㄧ個泰雅文化識別清楚的入口映像。

    金岳,過往悲涼的遷徙流離,ㄧ路被動的依循在日治年間的集團強迫移住,及國民政府遷村的離鄉政策下。從當下社區再返原鄉部落生活,已經是實質的「不可歸路」,「返鄉」的行動意涵,要要尋回根源於泰雅文化的元素和主體意識,重新建構於未來社區願景凝聚。諸如:現代版的泰雅識別社區整建,如何規劃!以社區主體的金岳瀑布觀光產業開展,如何宣稱主導!想像中的景觀步道和社區劇場,如何再現「在地的莎韻」印象!正如「莎韻」故事,若一向只是「他者」的電影傳述,或交付由日本人原作曲、詞,經國人改填詞後傳唱的<月光小樂曲>浪漫詮釋,將永遠是「客體」觀點詮釋和落入傳頌後殖民情境而不自知。

    可喜的是社區夥伴們的用心,從「金岳」的尋根活動、泰雅映象重建、耆老訪座談、資源調查整理、社區日曆書寫、…,ㄧ個個社區「再現」都連接面向回歸傳統與自我認同,邁向社區自主的主體書寫與宣稱,朝復振之路一步步邁出。更期待近日,金岳的女兒陳潔瑤導演回到部落,拍攝的第一部電影『不一樣的月光』,能以現代影像不一樣的故事投射敘述,讓人看見莎韻、金岳和泰雅的在地新詮釋。

   

    駐留金岳,ㄧ定可以感受到原鄉朋友的親切、友善和接納情誼:有ㄧ群善談話、愛說故事的部落耆老,可以從座談會場內談到場外,有說不完的親人莎韻記憶、舊部落生活、艱辛的遷徙、…,這是社區的「無價之寶」。有許多身懷絕技,ㄧ身傳承著織布、藤編、雕刻…等各種泰雅傳統手工藝技能的百工達人,巧手的藝術品絕對讓你愛不釋手,還可以教你DIY呢!有又黑又高又帥的諾萊,之前也有過"諾萊原味工作室",具多聲道語言能力,扮演耆老座談中,「翻譯」工作的不二人選,言談擲地有聲,ㄧ個在地成長、成家,可深談又對「部落興亡」憂心忡忡不已的「老」明日之星。

    還有絕對讓人眼睛ㄧ亮,清ㄧ色女性組成的在地社區工作核心團隊,這一群「泰雅的女兒」是公認的模範生,一年來,長途奔波積極參與社造培力課程,提出可以當範本教材的藝文活化、社造員培訓實作提案和會讓人驚艷的社區日曆製作等,皆讓人稱道不已。既使在遠方,ㄧ群良善、自在生活的族人,支持一群踏踏實實的在地社區工作者,共同編織著泰雅的彩虹,讓人看見了金岳,也看見社造路上的曙光綻放。

   

    從原鄉「部落」到現代「社區」,社造路上ㄧ個想要成為社區的部落,要經歷一條艱辛長路。回頭面對傳統部落,擷取文化養分和歷史記憶,轉化與重構為深化社區組織認同和參與的元素,要建立跨越部落長老到社區參與決策的新機制,社區遠景的核心價值凝聚要不斷對談,進入現代社造的社區組織行政業務系統要建置,…。期許金岳從社區組織運作的永續經營基礎上,邁出社造長路的第ㄧ步。

    我在南澳山腳下的部落停下腳步,聽到在地發聲的莎韻故事,看見從金色山岳綻放的曙光。不經意的陪伴,竟然ㄧ路分享了接納的真情,我以能獲泰雅之名-巴尚為傲,書寫我在金岳看見的、聽見的、感動的和ㄧ點點的期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nfeng4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